Search

女孩大叔又出來亂抹黑了,上下游有一篇報導
  • Share this:

女孩大叔又出來亂抹黑了,上下游有一篇報導
https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blog/138260/
南部蕉爆量後中部蕉價探底,蕉農懇求政府不能只收購高屏蕉,崩盤戲碼恐歹戲拖棚

其中有針對中部香蕉盤商兼香蕉農賴建邦的訪問,結果女孩大叔就出來說操縱價格的就是他,說中部蕉明明超過5元,賴姓蕉盤卻要政府用5元收購銷毀,各種邏輯不通。

賴姓蕉盤的內容整理一下,他的想法是:
希望不到5元的下蕉的部分,政府可以進場用5元去化,避免這些下蕉流入消費市場,比照之前南部的縣市。

這樣的方式後期對於蕉價的抬升的確有一定的效果,減少了供給到零售端的數量,但就是政府要出來做莊,政府要負責花錢吸收。

然後女孩大叔就亂扯,說什麼明明可以賣5元以上,明明批發市場冬蕉均價都還有15,他還說產地崩盤,是想壓低產地收購價。

從女孩大叔貼的批發市場的交易量可以得知總交易量是22.5噸,這是什麼概念?
根據農糧署的資料,今年預估香蕉的產量大概是34萬2638公噸,給你扣個超多的5000噸的出口量,也有337,638公噸,一年抓300個交易日,每天的香蕉供銷量平均大概要在1125公噸,再把波動放進去,每天交易量也要在1000~1250噸之間,這樣貼22.5噸,要代表什麼?

台灣的農產品交易遠比外人想像的複雜,有些水果是以批發市場交易為主的模式,批發市場銷售量大於場外行口跟盤商,例如芭樂就是這個模式。但大部分的水果是場外行口跟盤商的銷售量大於批發市場,香蕉就是這樣的水果,而進批發市場的量少,往往都是穩定的供應者跟需求者,今天就算爆量了也不一定會進去,所以以往全部批發市場香蕉的交易量大概在100~150噸之間,佔總量的10%左右。

一般行口跟盤商買賣香蕉的模式是用俗稱苔仔的塑膠籃,用這種模式成本更低,塑膠籃可以慛熟之後直接出貨,又可以重複利用,遠比紙箱的模式便宜,又省掉再包裝一次的工錢。

在產地的價格叫做青蕉價,指的是整串的香蕉的收購價,整串的香蕉要經過清洗、分割成蕉扇、蕉爪、大小分級、包裝、催熟、運輸等作業,一公斤需要6~8元的成本,而且還有延遲性。

一個蕉商如果收了一公斤上蕉8元,他整個處理完,催熟完可以銷售已經是4~7天之後的事情,他一公斤至少要14~16的成本,如果加上一公斤1~2元的利潤,至少也要15~17的成本,送到批發市場16元,價格當然是虧損的,更何況賣不動的時候行口價是更低的,因為更大的量在行口這邊,所以盤商還是會虧也要賣,畢竟他4~7天前收蕉的時候,也只能預判未來可能多少錢,而不可能確定一定能多少錢。

當到消費地一公斤批發價都在15~17之間了,零售價當然會在一斤15~30之間,因為零售是不可能沒有利潤的,所以即使產地的青蕉價已經跌到一公斤不到10元,但在消費地的價格需要經過加工、運銷、分銷、零售等,賣1斤25元不是果蟲剝削,而是很合理的結構。

我個人的觀點,當然覺得政府不應該入場去去化收購,這樣只是讓農民跟盤商賺多賠少,政府分擔掉它們的損失,這樣的惡果之下只會種植面積不斷的增加,但台灣明明需求就不斷下降,種植量還不減反增,只能政府拿稅金出來貼,而以農民盤商的角度,當然會覺得政府出來救市減少它們的損失是好事。

所以我跟女孩大叔一樣都是反對去化,只是我不會用一些很偏頗的內容來製造一般人的誤會,更別說是指誰操縱價格,在台灣是均小的狀況,你覺得賴先生價格低,你可以交別人,在產地收購的蕉盤太多了,台灣如果要說能操作價格,那第一有資格一定是零售量第一大的X和生鮮,但人家做到那麼大,都沒有這種情況了,更何況是小小的賴先生,據我所知賴先生也被檢調查過好幾次了,也沒有被人家起訴判刑過。
賴先生敢公開講他是能為他的言論負責的,遠勝過那種明明是大叔卻裝成女孩,然後利用fb不會因為輕罪交出粉絲團的資料這種情況,而達到言論免責,四處亂講不需要為他的言論負責。

Ps. 我不反對政府的預算作為補貼使用,但我認為要有效,例如香蕉外銷運費補貼,這種實報實銷,沒有出口相關單據都沒有辦法請領,無法造假。這1公斤6元的運費補貼的確大大的增加了外銷,增加了需求量,補貼要用在能增加需求量,才能帶動生產的供應價,如果補貼是造成鼓勵生產,那反而會造成供應價的下降,這才是我反對的模式,但這種直接面對生產的補貼,卻是最有選票的模式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專長為油品精煉、肥料、農產運銷實務、GAP輔導、食品研發等。接任何與上列主題相關的寫作與演講及通告,意者可以私訊。
這是一個介紹食品安全、油脂、農業的粉絲團 業配請聯絡[email protected] 或直接於粉絲團傳訊,謝謝。
View all posts